同样留学毕业怎么就有人不好找工作?

如今,艺术留学生对于自己学成归国后“就业”的关注度,已经逐渐显露出远超“自己能申请上哪所世界名校”、“哪些世界名校更适合自己”等传统热点问题的是势头。同学们自己也逐渐开始发现,世界名校的教育质量其实都很不错,通过作品集机构老师的指导,自己的学长学姐也都能成功申请,保障也很大。

但学长学姐陆续归国后的就业待遇却呈现出了相对两极化的趋势,甚至毕业自同一所院校、同一个专业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有的人回国就业略显吃力,似乎留学没有为他们带来多少价值,有的人则风生水起步入大厂,进到很好的项目组,职业前景一片光明。

究竟这是为什么?

今天就通过FL自己的留学和工作经历,为大家阐释其原因。“海鬼or海带”?这个被提了近二十年伴随着所有留学学生归国就业最老生常谈的主题了,已经让瓜民提不起精神来了。但是不管怎样,对于每一位留学毕业生或者正在选择留学或者工作的学生来说,这都是一道新鲜的灵魂拷问题!

问题的答案,其实取决于“大家在迈进海外校园大门时,对自己未来学成归国时的身份预设”,即:你到底是把自己当做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一位有着丰富设计经验的设计师。

不得不说,FL对于在校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助力器。但是,找什么样的兼职,我个人有非常不一样的看法和观点,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次我个人在美国非常另类的FL经历。我没有准备简历,没有面试,没有和甲方讨价还价,相比赚钱养活自己,这次FL更像是一种慈善活动:帮助中菜在美国小镇的一次复兴活动!

这一切的起因不为别的,就是爱吃,哈哈哈哈,但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我自己也是没能想到。

Asina Riven

在SCAD上学的中国留学生不会不知道Asina Riven,Savannah唯一能与王家园湘川菜馆叫板的中餐馆。老板Andy福州人,一位跳脱了“福州人必须经营自助餐厅”轮回的人。他致力于把真正的中餐介绍给美国人,想让美国人知道中餐不单单只有左宗鸡(General Tso’s Chicken),这道对于中国人本地人来说都非常陌生的Chinese Food。

图片
“左宗鸡”本鸡,在国内吃不到

所以,一开始老板Andy就把自己打菜单做的非常丰富!有将近100来道经典中国菜。什么麻婆豆腐,水煮牛肉,鱼香肉丝等等。慢慢的他无奈地发现,来他店里的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而美国食客还是就那么的几个,而且不管他如何推荐,美国人还是只点左宗鸡。

在他几次吐露心中烦恼之后,我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帮老哥一把。操作的方法当然也是标准的双钻模型,直接问当地美国人:为什么不尝试菜单上别的菜等等等等。

最终调研的结果很有意思:他们不点别的中餐主要是不愿意承担试错成本,以及看不懂那张只有文字描述,却没有图像说明的菜单。

下图是我目前还能找到当时留下的调研过程。

有了调研结果,接下来设计方案就很简单了:

1.菜单加上图片,先给食客来一个视觉可视化说明,告诉他们听都没听过的菜究竟长什么样。

2.适当缩小餐厅位子间隙,以便他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邻座客人点的菜肴。

3.用小篆字体介绍中餐烹饪方法,这种字体中国食客也不一定能全不认识,这样他们也不得不读英语单词来认中文字,这样就把中国顾客和美国顾客拉到了统一认知水平线。安抚美国人对中餐品类的无知以及茫然心理。当他们知道,中国顾客也要通过英语单词来认这些中国字的意思,他们真的松了口气,并会心一笑。

4.提供试吃,收集食客反馈,用以精简菜单上的菜品,从而精简运营成本,提升餐厅的利润空间。

5.每周轮换餐单,提高各类菜肴的曝光率,而且随时可以进行调整。(这不就是服务设计的最大魅力吗?随时试错,随时调整。)
….

说一句,要是当时我能知道Service blue Print之类的工具,就不会写大段大段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主意了。一套规范的设计流程操作以后,出来的设计结果也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下图是美国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风格高度统一的中国外卖菜单,中餐馆老板们恨不得把中国四大菜系都塞进一张小小的A4纸(而美国食客永远只点左宗鸡,It’s a wicked problem.)

而我设计完成之后就变成了这样,就几个菜并配以图片说明。

结果Asian Riven的业绩很不错,美国食客也开始点地道中国菜了,而且Volcano Beef (水煮牛肉)竟然出人意料地成为了他们的最爱。

后来我把这个设计项目告诉了我教授Bob Fee,他两眼放光地告诉我,Qing(我的名字)!You did a great Job with service design skills! 奥,原来这就是服务设计呀!那什么是服务设计呀?Bob请多告诉我一点,给个书单呗。

我一开始只是想帮助自己的中餐馆朋友,结果却意外地点开了服务设计的技能树。顺着我已经做的项目内容,我非常快地理解了服务设计基本设计流程和工具。

更加出人意料的事情是,我接到了一个位于纽约市传单印刷厂老板的电话:“你好,我们看到了你为Asian River设计的菜单,非常喜欢你为他们设计的logo。所以想请问一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性?报酬好说。。。”

后面的事情就非常开心了。后来FL源源不断的自己找上门来,我也开始在美国过上了相当小资的生活。

有时候真的不用听什么前辈高谈阔论FL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寻找FL的底层逻辑是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找不同的项目来锻炼自己设计能力。

同学们不觉得我一个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用工业设计的设计流程,做了服务设计还顺道搞了半套餐厅的VIS系统收获有多大!通过不同的设计项目能建立并巩固大家对自己专业能力的信心。

而寻找FL的方法,有时更像我们做作品集时,用来找15个项目主题的方法——找到需要帮助的人,并慷慨地向别人提供自己的帮助。有时候你在这件事情上付出了,会在别的方面得到回报。(我发誓,当时真的不是为了Andy家美味的小龙虾…)

在我离开Savannah的时候,Asian Riven老板已经把自己的餐馆搬到了市中心,并在SCAD工业设计系馆旁边开了分店,时隔多年真希望这位老友和他的家人一切都好。

后来,我在求职面试中被问到自己的爱好时,就提到了这件事情。我说我最喜欢吃中国菜,并希望把它介绍给更多的人,这是我为Andy作出的一丁点儿努力,还顺便学会了什么是服务设计。

随着我在美国得到了自己第一份全职工作——美泰,我特地找机会问了主管:当初为什么选我入职?主管说:“你很慷慨,上帝要我给你一个配得上你的回报。”

芭比的名气,在国内可能比美泰稍微大些

真的非常庆幸,在刚刚刚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我就在美国有了这么好的第一份工作,能接触非常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他们非常慷慨,也都十分利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和一帮牛人一起工作,很开心。但是相比入职时候的培训就无聊透顶,做个泥人儿乐呵一下。

最后,说句良心话中国大学的学制还是比较松的,为什么会花上“无数个通宵”来完成作业,大家自己心里知道,是不是学期前半段太闲了?当然还有一句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老师不喜欢这个设计!”衡量你的标准怎么就成了一句“老师喜欢”?

这种相对单一评判维度,对于学生的成长总不能说十分有利吧。这会引导学生绕过设计的本质,而只追求方案的最终视觉效果,来博取老师的眼球。久而久之,没了老师就没了主心骨的失落感,不安全感比比皆是。

尤其是一个学生在刚刚来到国外的大学就读的时候,会极其的不适应。因为老师不会以个人喜好来要求和评价学生的设计。那么,寻求衡量标准的多样化,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维度,自主寻找自己的学习方向就成了在校生的一个刚需!同时,参加不同的FL,变成了帮助大家了解不同行业,了解更多用户的真正需求,接触真实世界的最佳选择。

最后提个问题,你大学毕业后,面试工作的时候,除了说自己的GPA是3.8或者4.0以外,还有什么可以证明自己的?希望大家也能像我一样还能说出:“曾经因为我的一个设计帮一家小镇上的中餐馆开了分店。”